追热点、写稿件、拟标题、做运营,新媒体编辑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绞尽脑汁,有时候也会用力过猛,由此导致新媒体编辑普遍出现5种“病”,值得注意。
编辑是个精细活、良心活,这5种症状仅供自查,否则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拖到ICU就不好了。
症状一:浮肿,此乃浮夸风
浮夸表现在吹牛上。重磅!最新!最全!……这样的字眼标题上很常见吧?重磅不重磅小编说了算,最全不最全也是小编说了算。这是典型的浮夸啊,你怎么那么自信自己发布的信息就是最新最全的呢?而且绝大部分用户由于工作性质是不会及时掌握新闻信息的,你这些“最新最全”他们看到时或许早已过期了。
举个例子,河南冰雪天气期间滚动交通信息格外受关注,有媒体发稿标题为《最新!河南高速禁止上站名单!》,为了避免“最新”题,正观新闻将标题改成《河南高速禁止上站名单(×月×日×时×分发布)》,按此格式滚动发布。
浮夸还表现在话说太满上,比如天气预报不留余地。“7·20河南暴雨”之后,郑州媒体似乎对天气预报格外重视,2月份曾有多家新媒体言之凿凿“郑州今天有雨雪,连下3天!”,但尴尬的是几天过去一滴水一片雪花也没见。风云难测,天气预报类标题还是不要把话说太满,以免误导市民,闹出笑话来。
症状二:躁狂,一惊一乍
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滥用悬念题惊诧题,这是数据躁狂的典型表现。《下周开始!》《马上涨价!》《放假通知!》《紧急通知:全部暂停!》《河南一地试行!》……这样的标题是不是愈演愈烈,咋咋呼呼卖关子,把人吓个半死。
标题制造点小悬念,本也无可厚非,偶尔用一次就像盲盒一样让人神往。但如果乐此不疲,就有点恶俗了,这是典型的偷懒和简单粗暴。好好说话、节约别人时间是种美德。你骗我点开,但里面的内容或许并非是我关心的,点开又退出来浪费的是我的时间和感情。如此做题,看似骗得了一点阅读量,但失掉的是媒体的严肃性和公信力,长此以往会掉粉的。
不惊悚,不卖关子,老老实实做题,明明白白说话,不香吗?
症状三:自闭
自闭表现在麻木盲目,跟风不思考。有的小编成了机器人搬运工,如果编辑分类,暂且可以分四等:四流编辑“看到啥发啥”;三流编辑“领导让发啥发啥”;二流编辑“啥火发啥”,一流编辑“我发啥人家发啥”。你看,一流编辑向来是话题引领者,而不是跟屁虫。
麻木不仁的小编没有用户意识、精品意识,只发稿不讲价值导向,不讲传播方法,不讲传播效果。
“农夫山泉式”小编,不生产水(主动思考的价值),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重复机械劳动)。而就算做搬运工,有的也是慢慢吞吞,走一步歇两步,被人甩下几条街,这样竞争力何在?
症状四:矫情,具体表现在滥正能量
举例,看到快递小哥骑车摔倒爬起来又去送快递,他一定去感叹人生多艰,而不去追问一下摔倒的快递小哥是不是闯了红灯或走了快车道等事件背后的原因。
感情用事,是新闻的大忌,去思考新闻背后的问题,是一个成熟编辑的基本素质。此乃“温度而不失理性,理性而不失温度”。
新闻宣传坚持正能量为主,但正能量不光是好人好事动感情,更是催人向上、给人启发、输入营养、让人成长的故事。
症状五:铺张浪费大搞形式主义
新闻的包装意识很重要,但也要量体裁衣,不能置价值于不顾,说严重了,不能在一堆文字垃圾上穿金戴银。
形式主义,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
新闻的形式主义,打个比方,本来这条新闻只是一个馒头的价值,你非要层层包装不可,端上桌让人拆封忙半天,哪如直接用个盘子把馒头托上桌?
当前,过度包装大行其道,甚至美其名曰“策划”。不少稿子重包装不重实效,内容价值一般却整得花里胡哨。编辑耗费精力不说,用户体验感也不好,这是一种双重浪费。